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20年和5年,他们在北大……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11-05

小虎峪山从荒芜走来
40年坚守
成就满山青葱苍翠

这是“魔术师”姚清明的故事;

为北京冬奥,捧出10项奥运纪录
20年攻关
让二氧化碳流动在冰面之下
这是“支撑者”张信荣的故事;
一条线,两方地
5年热忱
将北大教育的清泉引回家乡
这是“志愿者”叶山的故事

千千万万“他们”
都在实践着同一个主题

——身为党员,如何服务国家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北京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胸怀国之大者,在多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风采》系列视频,展现北大人在各领域的突出事迹。


种花苗圃园育林虎峪山

 点击视频
了解“魔术师”姚清明的故事 

姚清明在北大校园服务中心已经有近40个年头了,跟随着北大生态文明的建设脚步,他植过树,种过花。而今年龄渐长,他依然坚定地选择照料燕园的一花一草,守护山上的一草一木。他的汗水,一直挥洒在学校、国家发展需要的地方。

80年代初,国家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小虎峪山成了由北京大学负责的荒山造林基地。3550亩荒山、400-680米海拔、60度-70度的坡度,是姚清明对小虎峪山的“初印象”。他和工友们在这片荒山中,一干就是近40年。在运力缺乏的年代,他们只能靠自己将每一棵树、每一桶水背上山,栽种在泥土里。最辛苦的时候满手都是泡,早上走的时候拿两个馒头,拿点咸菜,就是一天的干粮。

姚清明与工友们在荒山上植树
讲起小虎峪山,姚清明就是在细数他的宝贝,“这个是柏树,这一片是红叶。这的树种了好多年了,都成材了。你要说这多少树呢?咱们这山上树呢,数也数不清了,起码得几十万棵。这石坑特难挖,全是石头,种的时候呢,都是二三十公分的裸根小苗,现在都有好几米高。”

种花则是近几年的事。姚清明在接到学校的新任务后便开始埋头自学,在书本里汲取知识,在苗圃园积极实践。冬去春来,他带领工人们为北大校园,送去一盆又一盆小心呵护的鲜花。从培育新种,到育苗、施肥、浇水、修剪,花朵上的每一滴露水都是姚清明的用心。

苗圃园位于北大昌平校区,距离燕园校区有40公里的距离。再悠长的清风都无法将花香带来燕园,但姚清明和工友们做到了。

小虎峪山植树育林前后对比图

现下的姚清明,每天都会进行山林巡护,一点微弱的火星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青葱苍翠的小虎峪山,71万多株树在微风中摇曳,附和着姚清明的讲述。

“我在慢慢变老,但看着这座山一年比一年茂盛,北大校园里也有新鲜的花,这就是我这个老党员最幸福的事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离不开每一个在一线拼搏奉献的党员。让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是姚清明的夙愿,也是每一位党员共同的夙愿。


冷中求冷启冬奥新风

点击视频
了解“支撑者”张信荣的故事 

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最快最环保的冰”亮相。

12000平方米的冰面下流淌的,是曾经令人头疼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它以液态形式出现,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循环制冰。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环保能源利用方式诞生,传统制冷剂氟利昂开始逐渐退出中心舞台。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这一极具实用价值与环保意义的技术,正是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张信荣教授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在北京冬奥会使用。从提出、改进到正式使用,张信荣坚持了二十余年。

张信荣在国家速滑馆

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在今天看来,是必然的一步;但二十多年前,这只是一个理论、一种可能。当时还是青年学者的张信荣第一次提出用二氧化碳实现能源转换时,遭到了强烈的质疑与否定。

“最多的(时候)16个评委评一篇论文,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别人都不用,你为什么用二氧化碳’,然后我就一点一点地去回答他们的问题,最终还是被拒稿。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没有人相信(二氧化碳可以发电),但是我想做科研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越要去坚持。

除了学术上的追求,陪伴张信荣“冷中求冷”20余年的,还有他作为党员,以解决国家发展实际问题为己任的一腔赤子之心。

张信荣始终自觉担当着国家、社会、学科发展的重任,坚持将科研投入实用,为社会创造实际价值,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北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大学),也一直是踩在前沿研究的领域上,对于二氧化碳的利用,在朝向碳中和的目标上二氧化碳如何实现转化、如何实现利用,同时能够提高我们能源系统的效率,这个是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作为北大的科研人员义不容辞。”

为家国不以山海为远

点击视频
了解“志愿者”叶山的故事 

叶山·叶尔布拉提来自新疆,天山的水滋润了他的身心,也是他的牵挂所在,“我做的事很多是关于家乡的。做社团、写论文、去支教,都离不开新疆。”

在选择支教地点时,叶山的目光很自然地投向了新疆。2019年夏天,叶山带领着北京大学学生西北研究发展协会的成员,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所中学支教;2020年,叶山以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身份再次回到新疆。

“我自己是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青年,可以说未名湖水和天山雪水一直也在滋养着我。所以我就希望能够有机会把我在北大学到的知识带回到家乡;能够把我在北大看到的外面的精彩的世界的故事,讲给家乡的孩子们听;能够把我在北大获得的视野,带到祖国建设最基层、最需要的地方。”

叶山的青春不只绽放在祖国建设的最基层,他也在志愿实践中书写着自己精彩的人生。2022年初的冬天,他在冰立方和北大630名冬奥志愿者伙伴们一起成为一片片“冬奥的雪花”,向世界展示北大青年志愿者的风采。无论是在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在天山脚下的村庄,叶山看到的是同样广阔的天地。

如今的叶山,成为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师长的带领下,他体味着人类群星闪耀下的深刻思想;与此同时,他继续脚踏实地,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讲好边疆故事,参与到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而他也作为学长,将支教团的精神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作为万千青年党员中的一个,叶山知道,支教不仅是服务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一项具体工作,更是在为党分忧、为人民谋福祉,是百年复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初心和承诺。这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代青年党员的选择。

在北京大学,像姚清明、张信荣、叶山这样的党员还有许多,他们坚定不移地站在服务国家发展、参与国家建设的最前沿,时刻履行着“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誓言。他们是旗帜,似火种,凝聚着无穷的力量。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视频: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

编辑:陈素平、佐藤纪子、马婧怡、马骁

责编:王嗖嗖

砥砺奋进新征程——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 北大这十年


青年强则国家强,北大学生超燃的运动瞬间!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